外国语言与文化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艺研究

  • 反思历史、赓续和平: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多维叙事

    胡亚敏;

    <正>2025年9月,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那段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历史,有太多需要我们铭记、缅怀和反思的内容。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代价最为沉痛的一次战争,席卷全球,约有60个国家参与其中。它不仅影响和重塑了世界格局,也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长期以来,世界各国不断涌现出众多刻画这场战争的文艺作品。今天,我们通过这些作品来探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要以史为鉴,铭记历史教训,赓续和平精神。

    2025年03期 v.9;No.33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 奥登诗歌中的飞机与中国抗日战争

    黄玲莉;胡强;

    飞机是理解奥登中国抗日战争书写的一条独特线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展现出来的战略地位让英国政府决心构建“新的世界秩序”,政府大力宣传的“航空意识”与奥登对飞机的喜爱不谋而合。乘坐飞机的俯瞰视角,既直接刺激了奥登的诗意灵感,也催生了他“与时代和社会拉开距离”的诗学思想。这两方面共同作用,构成了他日后观察并书写中国抗日战争的独特视角。奥登在中国频繁经历日军空袭,其诗歌中的飞机意象从一种书写视角演变为公开批评施暴者的一把利刃,有力地控诉了日军的侵略行为。可以说,针对他诗歌中飞机意象的研究,不仅为奥登研究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也丰富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研究视角。

    2025年03期 v.9;No.33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母亲-大地》中的“二战”后方吉尔吉斯女性书写

    郭金淼;吴玉全;

    吉尔吉斯斯坦著名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小说《母亲-大地》以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为背景。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女性视角,将战争后方从事生产劳动的女性群体以及大地作为主要描绘对象,展现了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女性与大地坚韧、勤劳、英勇的一面。她们共同经受磨难、共同奋起反抗,最终实现和谐共生。艾特玛托夫的女性书写是对传统战争文学的反叛,他关注战争背景下女性的真实困境,以人道主义视角凸显女性的战争创伤与治愈。他的作品是对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再书写,在歌颂吉尔吉斯民族对战争胜利的伟大贡献的同时,又将战时后方平凡女性的故事汇聚成新的伟大英雄史诗。

    2025年03期 v.9;No.33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 “非战场”的战争——诺兰电影中的战争景观研究

    张琦;

    本文以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战争题材电影《敦刻尔克》与《奥本海默》为研究对象,认为两部电影通过采用“非战场”策略,规避传统战争片的血腥战斗场面,转而锚定于声音符号、密闭空间、个体微观体验等高度美学化的间接性元素,构建战争与核威胁的普遍化心理图景。在鲍德里亚的“拟像”与“超真实”、德波的“景观社会”的后现代理论视域下,这种技术奇观模糊了媒介与现实的界限,将复杂历史事件转化为可消费的技术奇观,深刻影响了观众认知与集体记忆的塑造;它既有传递战争本质、激发伦理反思的启示价值,又有吁请人们穿透景观、保持批判意识的警示意义,从而将影像引发的震撼转化为深化公共对话、促进和平与公正的持续行动力。

    2025年03期 v.9;No.33 2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数字转生、永生与复生研究

  • 科幻中的后死亡式生命想象

    程林;

    <正>近年来,社会学学者雅各布森(Michael Jacobsen)提出了“后死亡社会”(postmortal society)的概念。笔者认为,“后死亡”(postmortality)是指利用科技手段对传统死亡进行抵抗、解构或颠覆,即模拟或实现人类大幅延生或转生、永生、复生的存在状态,实现自然在世者与转生/永生/复生者的交互。近两年来,在“数字复生”现实案例出现前,转生、永生、复生这类“后死亡”式生命状态对普通人而言显得虚无缥缈;当逝者的“浅表式数字映像”开口说话时,人们对其生命和伦理冲击还不甚了了。

    2025年03期 v.9;No.33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 自尘埃中涌现:格雷格·伊根《置换之城》中数字换生灵的物质性基础

    吕广钊;

    在《置换之城》中,格雷格·伊根提出的“尘埃理论”展现了物质与信息相互交织、不断涌现的过程。N.凯瑟琳·海尔斯对此尤为关注,并借此批评汉斯·莫拉维克在数字转生构想中所呈现的“离身性目的论”。她认为莫拉维克将数字转生简化为意识转移至数字载体的物理重现,忽略了背后更为复杂的信息流动与生成机制。海尔斯通过“模式/随机”和“计算宇宙”等概念,强调数字转生不仅是物理身体的替代,更是在信息与算法作用下生成新的物质性与实在。凯伦·巴拉德的“能动实在论”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视角,她指出了能动性与物质性之间的紧密纠缠,认为“内动”是推动世界物质化的驱动力。在巴拉德与海尔斯的辩论中,数字转生不再是对物理世界的简单模拟或替代,而是如《置换之城》中的“尘埃”一般,在物质与信息、模式与随机交织作用下,从随机与偶然中涌现出一种新的能动者——这正是“数字换生灵”的物质性基础。

    2025年03期 v.9;No.33 3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 数字永生的真与幻:格雷格·伊根科幻小说中意识上传技术的伦理困境

    牛映荷;

    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意识上传技术在科幻叙事中已蔚然大观。然而,意识上传在使人类实现永生梦想的同时也引发了棘手的伦理问题。澳大利亚科幻作家格雷格·伊根在其多篇创作中探讨了意识上传所带来的伦理挑战。在伊根的文学想象中,意识上传会引发自我身份的同一性与连续性危机,并颠覆传统的主体间性关系。此外,这一技术也会引发新形式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数字永生的背后实则隐藏着生命意义的消弭、人类对存在的焦虑和死亡观的重塑。通过对意识上传技术的多重可能性及其后果进行伦理反思,可以展现技术理性与人类价值之间的博弈及数字永生所固有的伦理复杂性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技术与伦理的边界,未雨绸缪,以应对近未来社会可能面临的伦理挑战。

    2025年03期 v.9;No.33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3K]
  • 游戏文学中的自主异化与机械复生:以《空洞骑士》为例

    于琰;

    游戏文学继承了纸媒文学利用哀悼叙事确立生命内涵的创作传统。但不同于经典文学作品对自然人性的推崇,电子游戏的创作者和读者(玩家)更倾向于接纳非自然孕育的生命形态,由此形成了以自主异化和机械复生为标志性特点的新型生命观念。类银河恶魔城游戏与魂系/类魂游戏分别将虚拟生命视为现实生命的数字投影和成长教具。综合这两类游戏的《空洞骑士》则在T.S.艾略特《空心人》的意象和叙事基础上,扭转了诗人对空心异化和机械重复的批判观念,并且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形成了同时具备机械可复制性和自然人性的复合生命形态。

    2025年03期 v.9;No.33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文学文化研究

  • 中国风的转向:论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英国的中国文物鉴藏话语之勃兴

    陶家俊;

    全球史视域中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英国的中国风从中国文化物质消费时尚转向中国文物鉴藏话语之勃兴。在中英两极间的中国文物全球销售和鉴藏网络中,中国文物鉴藏话语涉及文物和知识迁徙、文物的博物馆化和知识的在地重构、对文明精粹文物在最高层级的鉴藏美学阐释和创造性转化三个主要环节。其知识生产涵盖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全球体系中的中国文物销售和鉴藏网络;以大英博物馆、柏灵顿美术俱乐部和东方陶瓷学会为代表的中国文物鉴藏机构;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鉴藏研究。西方现代文明以现代主义为表征的自我反思和批判精神与中华古典文明的高级形态和成就两相契合,催发了中国文物鉴藏话语的勃兴,生成了与西方现代主义先锋美学平行的对中国古典文明艺术精神的持续阐释和对世界范围内各文明形态的价值重估。

    2025年03期 v.9;No.33 7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 小说《约翰·亨利的日子》中的非裔叙事与历史重构

    李宇笛;

    当代美国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海德的小说《约翰·亨利的日子》围绕美国传奇黑人约翰·亨利的邮票发行庆典,分别通过民间访谈记录、庆典活动现场和铁路隧道修建等不同时空和视角的叙述,呈现了约翰·亨利模糊、多面甚至自相矛盾的形象。这位在白人主流叙事中被简单化、刻板化和商品化的传奇黑人,却在非裔民间叙事中被注入了深厚的文化意蕴与情感共鸣,化身为非裔民族传统文化与精神的象征。非裔民间叙事与白人主流叙事之间的矛盾,反映了非裔群体与当下美国消费主义和低俗文化裹挟下的种族主义之间的对抗,凸显了重构约翰·亨利传奇的现实意义。怀特海德试图以此挑战和修正白人主导的历史叙事,重塑非裔历史,并表达对种族正义的理想诉求。

    2025年03期 v.9;No.33 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 爱的真境:《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三组象征

    张望;

    作为歌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一部晦涩的哲学戏剧。瓦格纳将叔本华哲学、佛教思想、费尔巴哈和青年德意志派的恋爱观熔炼成自己独特的爱的哲学,再把它以一系列反复出现的象征写成戏剧诗。本文将作品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象征按意义分为三组,通过解释这三组象征的意义来解读《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主题思想。这三组象征分别是:(1)爱药;(2)夜、死、熄灭火把;(3)伤与药。这三组象征的意义共同构成了瓦格纳的爱的哲学:两性之爱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是个体摒弃表象、回归本体的一道门。

    2025年03期 v.9;No.33 9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 “爱应主宰一切”——特罗洛普《安娜小姐》中的婚恋情感书写

    胡妮;吴素芬;

    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在小说《安娜小姐》中通过讲述贵族之女安娜、裁缝之子丹尼尔与爵位继承者弗里德里克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完成了一次对传统阶级观念的文学解构。从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来看,作家通过复杂的财产继承问题将婚恋选择复杂化,揭示出“为情感的婚姻”战胜“为利益的婚姻”这种日益更迭的婚姻观念。此外,作家巧妙地选择话语呈现方式,安排双声效果,并借由作者型叙事声音,邀请读者一起对小说进行建构,帮助新型绅士丹尼尔在故事内外获得广泛认同。通过这对恋人突破阶级藩篱、克服重重阻碍的爱情叙事,特罗洛普传达出“爱应主宰一切”的人文主义理想,使该部作品成为维多利亚文学中一份具有前瞻性的婚恋伦理宣言。

    2025年03期 v.9;No.33 11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 神秘的弗兰克——道德哲学视角下《爱玛》中关于秘密的困境

    林启和;

    弗兰克·丘吉尔在简·奥斯丁的《爱玛》中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他忠于秘密婚约,却又热爱玩乐、喜施诡计,其形象体现了小说在伦理层面的挣扎:既包容跨阶层婚姻,又维护18世纪同阶层联姻的风气和道德哲学倡导的诚实。小说通过让他不合理地隐藏秘密,甚至刻意误导他人,贬低其形象,以平衡对秘密订婚的宽容。然而,弗兰克并非彻底的骗子,他的行为笨拙且影响有限。小说虽批判他,但最终仍给予他社会层面的同情与宽恕,并通过这种双重平衡技巧,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2025年03期 v.9;No.33 12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文学与媒介

  • 《白噪音》中的死亡叙事与电视文化批判

    李璐;

    唐·德里罗的《白噪音》表面上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实际上指向了电视的死亡文化与符号政治。小说不仅剖析了电视如何入侵格兰迪尼一家的日常生活,塑造和强化了儿童与成人的死亡意识,还展现了叙述者杰克如何利用电视化叙事来抵抗死亡恐惧并重述日常生活。然而,这种抵抗无法制止电视对家庭生活的虚拟化、审美化和商业化改造。通过刻画格兰迪尼一家混乱却温情的家庭生活,德里罗强调了日常生活的文化力量,摸索出一条充满“日常性灵光”的救赎之路。

    2025年03期 v.9;No.33 13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 《同情者》中媒介话语的拟态策略及反抗书写

    康佳怡;鲍忠明;

    越南裔美籍作家阮清越的小说《同情者》打破了美国“越战”叙事的单一视角,以越南为本位拆解了美国意识形态主笔的“越战”记忆。小说对不同媒介的征引揭示了美国如何运用媒介话语的拟态策略操纵真实。本文深入分析了该作音乐话语中的情感序列、影视话语中的叙事结构和视觉表现,及新闻话语中作为深层叙事的反讽,从而解读阮清越如何对美国媒介话语的拟态性进行反抗书写。作家不仅希望读者对媒介话语表面宣称的真实性予以怀疑,更对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质疑和逆写。

    2025年03期 v.9;No.33 14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