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与文化

巴西文学专栏

  • 巴西文学专栏主持人寄语

    樊星;

    <正>在中文语境中,巴西长期处于相对陌生的文化地带。然而,随着中拉关系的不断深化,理解巴西这一南美最大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身份,变得愈发迫切。2025年5月,巴西总统卢拉第六次访问中国,此次访问不仅拓展了两国经贸合作的广度,也强调了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在新型全球关系中的战略意义。而文学以其语言密度与情感深度,最能展现一国丰富的文化图景。

    2025年02期 v.9;No.32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 公共灾难与存在意识:论《星辰时刻》中的饥饿书写

    闵雪飞;

    一直以来,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被视为只关注内在的作家,但其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星辰时刻》出现了书写转向,成为作家唯一直接展开社会批判的作品。这种书写转向不应该仅被视为作家在生命末期进行的记忆书写与遽然的改变,而应该溯源其年轻时就拥有的用文学去实践公义的理念与作为时代焦虑与国家性问题的饥饿主题的结合。实际上,《星辰时刻》的社会批判不仅未消解克拉丽丝作品中一贯的存在主义哲学内核,而且将一个社会问题转化为关于人类存在本质的哲学追问。

    2025年02期 v.9;No.32 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书写巴西民族的“非英雄”:《马库纳伊马》中的民族性与非民族性张力

    褚孝睿;

    作为20世纪巴西现代主义文学的核心人物,马里奥·德·安德拉德通过小说《马库纳伊马》揭示了巴西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困境。作者巧妙转化了德国人类学家特奥多尔·科赫-格林贝格记录的外族神话人物,塑造了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非传统民族英雄。借助主人公马库纳伊马的“非民族性”特质,马里奥抵制了传统民族主义寓言对印第安文化的浪漫化与符号化,并通过主角的魔幻旅程颠覆了主流叙事的认知框架。同时,作品也通过其包容性叙事视角,平等地接纳中心的欧洲文化与边缘的地方民俗。通过塑造这一形象,马里奥呈现出他对巴西现代民族身份流变性与复杂性的理解,也为巴西民族构建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2025年02期 v.9;No.32 1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 巴西日裔的身份困境——小说《日本人》中的文化错位与融合隐喻

    马琳;

    1908年,第一批日本移民抵达巴西。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日本移民因其在农业方面的卓越成就而为巴西社会所接受,被标榜为移民融合的典范,日本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进巴西人的日常生活。从表面上看,日裔在巴西拥有极高的社会接受度与认可度。这一表象掩盖了日本移民及其后代面临的身份困境。日裔作家奥斯卡·中里的小说《日本人》透过第三代移民的视角讲述一个日本家庭在巴西的发展历程。小说以葡语书写,夹杂着日语词汇,字里行间始终有种文化错位感。此外,离别与死亡反复上演,象征着一代又一代日裔融入巴西的真实境遇。本文旨在揭示小说《日本人》的核心主题,即日本移民在巴西的融合是一场百年未竟的文化协商,日裔的身份认同危机始终存在。

    2025年02期 v.9;No.32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文学、历史与考古

  • “尸体出血”与文艺复兴想象力

    徐晓东;

    “尸体出血”在欧洲十六七世纪被认为是指控谋杀的法庭物证,其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将法庭判决公开化,使得审判经济而高效。这一法庭实践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以家庭悲剧的形式搬上戏剧舞台,同时也被活页文选记载,后续引发诸多争议,吸引了医生、自然哲学家和神学人士的目光。对“尸体出血”的争辩体现了早期欧洲学界对生死、自然和魔法与“神迹”之间演进关系的看法。

    2025年02期 v.9;No.32 3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 朱利安·巴恩斯小说中的历史观演变

    孟一帆;

    作为英国当代文坛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朱利安·巴恩斯以小说创作见证了 20世纪 90 年代英国小说回归历史的趋势。巴恩斯对语言、文学与哲学的深刻关注塑造了他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敏锐的文学批评视角,他也在作品中回应了后现代史观与新历史主义。从《福楼拜的鹦鹉》到《10?章世界史》再到《终结的感觉》,巴恩斯的历史观经历了从后现代到传统模式的演变,这种演变反映了英国社会与国民意识的变化,也体现了作家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不变关怀。

    2025年02期 v.9;No.32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 “稻草人的永恒轮舞”——论君特·格拉斯《狗年月》中的历史观

    刘艺;

    《狗年月》是君特·格拉斯早期作品“但泽三部曲”中最复杂的小说,围绕着“人类历史”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作家在结构和内容两个层面展现了具有空间性的时间意识,一方面通过“同时性策略”赋予了时间性叙事以空间结构,使得线性单向时间失去其连续性和方向性,而作为对时间流逝以及未来趋势想象的集合的历史则具象在维斯瓦河之中;另一方面通过维斯瓦河畔被回忆起的稻草人、狗和矿山展现了历史的永恒轮回以及荒谬性,人类不能创造历史,人的历史没有进步,人的“自我驯养”最终会走向地狱。《狗年月》集中体现了格拉斯在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进步观的反思与质疑。

    2025年02期 v.9;No.32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文明”的“替身”——波特《玛丽亚·孔塞普西翁》中的印第安考古与殖民

    曹照方;

    凯瑟琳·安·波特的短篇小说《玛丽亚·孔塞普西翁》围绕墨西哥革命期间一位脱离印第安传统、信仰天主教的当地妇女展开,折射出19和20世纪之交美国考古工程的国家身份构建目的,暗示墨西哥本土的多重殖民关系。女主人公玛丽亚·孔塞普西翁虽身为印第安人,却试图成为白人文明的“继承人”,但她不可能完全被白人体系接纳,只能成为“文明”的“替身”。波特虽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美国帝国主义式的文化殖民手段,但也不能避免受文明等级论的影响,她对印第安文明的书写最终落入了“原始性”的窠臼。

    2025年02期 v.9;No.32 7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比较文学研究

  • 比较文学的未来

    奥特玛尔·埃特;罗媛;

    长期以来,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一直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核心准则。然而,歌德在1827年1月31日发表的那段备受讨论的表述,实则建立在一种起始点明确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间性上。本文探讨“世界文学”正在经历的彻底转变,即从“世界文学”转向对“世界的文学”的新理解——在多极化的文学世界中,这种转变具有不同逻辑并存的特征。这必将为比较文学研究带来新方向。

    2025年02期 v.9;No.32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 论J.D.塞林格的中国禅道思想及审美观

    卢一欣;

    J.D.塞林格自“二战”之后主动吸纳中国古代思想元素,以回应和反思战争及战后现实。他在文学创作中广泛借鉴有助于心灵探索的思想,其中,中国禅宗与道家哲学对他的影响尤其深远。此外,他频繁引用中国古典诗歌及诗人的意象和思想,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深厚兴趣。塞林格文学创作中的“中国情结”与其生活和写作的审美趣味与古典中国哲学的美学观念高度契合。战争经历推动他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使他从中国禅宗与道家哲学中汲取出世与退避的思想,并以象征与寓言的方式展开文学表达。尽管对中国思想存在某些误读,塞林格对中国禅道思想的具体运用及其表征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力量及其对世界文学的启示价值。

    2025年02期 v.9;No.32 9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英语文学研究

  • 论乔治·桑德斯《林肯在中阴界》中的语言疗伤

    奚茜;

    在乔治·桑德斯的长篇小说《林肯在中阴界》中,已故的威利·林肯的鬼魂进入了中阴界——一个介于生与死的地界。小说借中阴界的众多鬼魂之口反映了美国内战对普通人造成的煎熬状态。与此形成强烈对照的是林肯父子之间的温情。本文将小说置于语言疗伤的框架中,通过安全屏障的建构、故事内核的重构和生命共通性的确立,将林肯父子的中阴界之旅看作一次疗伤过程。在死亡与重生的交叉口,桑德斯用其独特的语言实验展现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死亡哲学的反思。

    2025年02期 v.9;No.32 10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 《基督国总管》和《绝密手稿》中的“精神病院”空间意象

    徐梦蝶;

    爱尔兰当代作家塞巴斯蒂安·巴里通过作品《基督国总管》和《绝密手稿》中的核心空间“精神病院”,探讨了爱尔兰独立战争背景下非民族主义者被历史忽略的创伤。“精神病院”作为福柯理论中的异托邦虽然充斥了规训力量对边缘群体的暴力压迫,但是底层人物的相濡以沫为创伤的治愈提供了温情。巴里借“精神病院”串联民族主义叙事下的“失声”群体,既以该空间意象铭刻爱尔兰文化政治冲突下的苦难,也呼吁人们用善与爱展望明天。“精神病院”意象化不仅有利于深化巴里作品中边缘性的主题,也有利于丰富其创作的历史背景。

    2025年02期 v.9;No.32 11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东亚东南亚文学

  • 大城立裕小说中的战争记忆书写

    忻雨帆;

    大城立裕的小说集《普天间》和小说《鸡尾酒会》中对战争记忆的书写,是对战后冲绳精神史一个侧面的真实写照。日本本土对死者的过度量化引发大城对于战争记忆的再思考,他致力于书写“复数的他者的记忆”,从而唤醒个人记忆。然而,本土日本人的个人记忆往往会因“无责任”意识产生认知偏差,冲绳人则在从战争体验到记忆的转化中因为压抑而出现记忆错乱。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出现危机的背景下,战后出现的如纪念碑等物质载体,逐渐从战争记忆的承载物转变为记忆战争的媒介,这一转变折射出日本本土与冲绳之间在历史认识话语上的攻与防。

    2025年02期 v.9;No.32 13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 文论史视角下越南现实主义文学倾向综论

    吴曰寰;

    在越南现代文学史的进程中,现实主义文学与写实文学创作倾向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历史角色。作为越南革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不仅反映了抗战期间越南的现实生活气息,也为越南文坛贡献了众多优秀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本文以史论方法结合现代文学史观,从越南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的萌生、黎廷暨的文学观念与越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流派的兴起、杜德育与越南现实主义的规范化发展三个侧面,对越南现实主义文学倾向展开系统化梳理,总结其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为理解越南现代文学的发展及其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2025年02期 v.9;No.32 14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 下载本期数据